编者按:近年来,娄底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积极探索多元解纷方法路径,整合各方力量,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,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在娄底正焕发出蓬勃生机。即日起,红网时刻新闻推出“基层治理·聚焦娄底”系列报道,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,探寻新时代基层善治之路,讲好基层善治的幸福故事。
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张金东 刘丹艳 通讯员 邵海琪 彭丽娜 彭云辉
桑梓,意指故乡。
在新化县,有一个以“桑梓”为名的镇——桑梓镇。
在探索基层治理中,桑梓镇巧打“桑梓情”,发挥怀乡念乡情怀,搭建情感互动平台,激发“我是桑梓人,一生桑梓情”的情感共鸣,澎湃“爱桑梓、念桑梓、建桑梓”的内生动能,构建“党建带家建、家风促民风,自治融德治、桑梓一家亲”的镇域治理体系,将矛盾纠纷化于萌芽、止于未诉,呈现出一片基层善治好“枫”景。
聚“情”意,群策群力破难题
桑梓镇位于新化县东部,国道g354穿境而过,镇区内机动车数量大,“停车难”“停车乱”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。
依靠“桑梓情”汇民“情”,群策群力解民忧,一方面新改扩建、设置免费停车场;另一方,发动“桑梓情”志愿者值班值守,引导车主规范停车,破解了困扰已久的停车难题。
经过整治,镇区交通乱象得到改变。
在桑梓镇,“桑梓情”广泛凝聚“爱桑梓、念桑梓、建桑梓”的情感共识,着力搭建融情、融智、融力平台,组建桑梓籍“智囊团”,形成“我的家乡我来建设”的浓厚氛围,广纳多方参与、发挥多方力量,实现多元联调联动,有效化解矛盾纠纷。
深化志愿服务,助力基层治理。积极发动镇村党员干部,吸收广大村民、律师、调解员、教师、退休干部等社会各界人士,在全镇范围内组织建立32支志愿服务队伍、共1800多名“桑梓情”志愿者,围绕“三个桑梓”建设,开展相关志愿服务活动1万余人次。
依“法”理,定纷止争解民忧
法治是乡村治理的前提和保障,桑梓镇坚持实际、实用、实效原则,强化司法阵地建设,切实推动“一村一室”“一心两所”发挥效用,运用法制力量调解处理矛盾纠纷,筑牢治理防线。
打造“一村一室”,让小事不出村。桑梓镇在全镇31个村(社区)中,建立了村民矛盾调解室,由村支两委、五老人员担任调解员,充分发挥德高望重的“资历威望”和人熟事清的“乡土优势”,从本地风俗、邻里乡情等角度寻找突破口化解村内纠纷,把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,防止矛盾激化,做到小事不出村,有力促进基层纠纷综合治理和社会和谐。
建强“一心两所”,让大事不出镇。为切实解决基层依法治理工作中存在的职能部门职责不清、人员分散、效率低下等问题,桑梓镇探索推行综治中心、派出所、司法所“一心两所”共建新模式,各村(社区)实行定期摸排上报工作机制,对群众反映诉求由镇综治中心综合协调,多元参与调处,合力实现定纷止争。落实矛盾问题“三三”调处工作方式(村级组织调处三次,群工办调处三次,镇、司法所、派出所调处三次)确保矛盾纠纷问题得到有效化解,不推诿,不上交。
集“邻”力,互帮互助暖人心
“咚咚咚……”
晚上8点,夜色笼罩了桑梓镇洪潮村,姜永中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,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。
姜永中赶忙起身开门,原来是邻居谭淑娥因为水渠灌溉问题,和邻居发生纠纷,前来求助。
姜永中曾是一名教师,退休后主动申请担任“邻长”,活跃在村里各种小事杂事之中。
姜永中随即跟谭淑娥一起前往农田现场,先安抚了双方激动情绪后,了解清楚纠纷发生的原委,及时向村支两委进行了反映。
事后不久,镇相关部门协调县水利局,重新整修了水渠,一桩纠纷就此破解。
姜永中进行走访。
“远亲不如近邻”,在乡村,邻与邻之间挨着最近,交往最为密切。桑梓镇探索将“三长制”与“桑梓情”镇域治理模式有机结合,汇集“三长”人员力量,引导“三长”在解决矛盾纠纷、群众诉求、安全隐患上发挥作用,畅通基层治理“最后一米”。
桑梓镇严把片组邻“三长”人选质量关,严格按照上级规定要求,科学划分片邻,坚持公开透明,选优配强邻长。
建立完善“三长”培训赋能机制、问题处置机制、监督管理机制、正向激励机制,开展“百佳邻长”评选活动,激发和调动邻长参与基层治理积极性,提升履职能力,切实提高服务群众水平和基层治理效能。
此外,还积极发动邻长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和调解工作,发挥邻长人熟、地熟、事熟的优势,帮助理顺村民情绪,有效缓解双方矛盾,最大限度地把各类矛盾发现在早、化解在小、解决在基层。
自“三长制”推行以来,为群众提供便民服务460余次,解决村民实际困难100余起,帮助化解饮水、山林权属、土地边界类矛盾纠纷60余起,有效化解重大历史矛盾纠纷20余起,群众的幸福感、获得感、安全感、满意度大幅提升。
相关链接: